针对自动驾驶路线规划问题面临的系统复杂、信息有限、决策耦合等挑战,本研究提出了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路线规划算法。通过创新的分层决策机制和自组织动态规划规划原则,以及新颖的深度强化学习路线规划模型,实现了前馈、主动高效的路线规划性能,显著提升了自动驾驶汽车的出行效率,同时协同提高了交通巨系统的运行效率。
背景与动机: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协同驾驶受到了广泛关注。现有的协同驾驶方法主要局限于小规模孤立场景,而在网络范围内的合作驾驶,尤其是在路线规划任务方面,还存在显著差距。
提出的双层次方法: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强化学习(Deep Reinforcement Learning, DRL)的双层网络范围内协同驾驶方法。在上层,考虑动态路线规划问题,并提出了基于多智能体DRL的路线规划模型。在下层,关注无信号交叉口的路权分配问题,并提出了一种自适应协同规划决策算法。
上层路径规划:上层模型通过分布式自组织路线规划,促进网络范围内交通的均衡,提高个体车辆和全局交通系统的效率。文章提出了“看两步,走一步”的路线决策原则,并设计了相应的状态空间和基于反压的奖励函数。
下层自适应合作驾驶:下层算法能够自适应评估不同车道的优先级,并使用这些优先级来指导蒙特卡洛树搜索(Monte Carlo Tree Search, MCTS)进行更好的路权分配。算法考虑了更大的空间范围信息,并间接考虑了交叉口的未来状态,提高了路网范围内交通系统在空间和时间维度上的效率。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显示,所提出的双层规划方法能够显著提高路网范围内的交通效率,减少个体车辆的旅行时间。此外,我们的研究也表明,微观和中观层面的车辆协同驾驶行为能够显著改善宏观交通系统的性能。
下面为本研究的简要介绍,详细内容请参阅论文原文
分层决策机制。在上层,我们提出了基于多智能体深度强化学习(DRL)的动态路线规划模型,其以宏观的交通状态信息为输入,输出介观的路线选择。在下层,我们提出了基于蒙特卡洛树搜索的交叉口协同驾驶算法,其以介观层的系统状态信息作为输入,输出微观路权调度结果,即通过冲突区域的车辆的通行权分配。
分层决策规划框架。
自组织路线规划机制和本文构建的深度强化学习模型。(a)自组织路线规划机制。路线规划按照“想三步,看两步,走一步”的原则展开。红色阴影车道是候选路线,蓝色阴影车道是与两条候选路线相对应的后续车道。绿色阴影区域上的交通状态信息是动态路线规划的关键。蓝色虚线路线表示到达目的地的候选路线的最短后续路线。(b)深度强化学习模型的观测空间,其中左侧子图为一步距离观测,右侧子图为两步距离观测。
基于多智能体深度强化学习的路线规划模型训练
基于蒙特卡洛树搜索的交叉口自适应协同驾驶算法。(左)交叉口车辆排队长度信息(由当前交叉口的路侧单元获得)和每条车道的驶入交通流量信息(由相邻交叉口的路侧单元和V2X通信获得)将用于确定控制区内车辆的路权分配(由蓝色虚线指示)。(右)通行证的说明。例如,“BDEFCA”是一个可行的传递顺序。当两辆车的路线冲突时,车辆在通过顺序中越靠前,其优先级就越高。比如,Vehicle D的优先级高于Vehicle A的优先级。
基于蒙特卡洛树搜索的交叉口自适应协同驾驶算法。MCTS算法:(i)选择:根据得分选择最有希望的节点;(ii)扩展:将未访问的子节点扩展到当前搜索树中;(iii)模拟:运行多轮次模拟,直到达到一个叶节点,即获得完整的路权分配;(iv)反向传播:根据叶节点的得分更新所有父节点的得分。
性能-不同到达率下车辆的出行耗时. 我们统计了不同到达率下车辆在等长路线上的行驶时间,结果如上图所示。结果表明,当到达率较低(例如,300veh/(h*lane))时,由于车辆数量较少且路网内交通顺畅,不同方法的性能相似。然而,随着到达率的增加,基准方法的旅行时间显著增加。同时,不同车辆的行驶时间差异很大。相反,在所提出的方法下,随着到达率的增加,车辆的行驶时间保持在较低的水平,同时,不同车辆行驶时间的差异较小。这表明,本文提出的路线规划方法减少了车辆的行驶时间,提高了整个路网交通系统的效率。此外,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公平性,不同车辆的行驶时间方差较小。
性能-不同到达率下路网内的车辆累积量. 其次,我们统计了不同到达率下车辆在路网中的车辆累积情况,结果如上图所示。结果表明,在几乎所有到达率下,该方法都能实现较低的车辆累积。这表明,在所提出的方法下,车辆可以更有效地通过道路网络,从而使车辆在道路网络中的积累保持在较低的水平。此外,随着到达率的增加,在所提出的方法下,车辆累积的增加率小于基准方法。特别是当到达率为360veh/(h*车道)时,在基准方法下,路网很快就会失去平衡,即输出流量小于输入流量,车辆积累持续增加。相反,在所提出的方法下,全网流量系统仍然平稳运行。
性能-路网宏观基本图(Macroscopic fundamental diagram). 第三,我们通过改变到达率来计算两种方法下整个路网的宏观基本图MFD,结果如上图所示。MFD结果表明,在较低的车辆累积量下,两种方法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然而,随着车辆数量的增加,本文提出的方法可以实现更大的交通流量,这显著提高了交通系统的效率。此外,在我们的方法下,路网的MFD临界密度增加了,这表明本文的方法提高了路网的承载能力。
不同方法下的模拟快照:(a) 基准方法;(b) 本研究提出的方法。在这里,我们直观地展示了所提出的方法对性能的贡献。为此,我们在不同的方法下以相同的到达速率截取同一时刻的仿真快照,如上图所示。结果表明,在所提出的方法下,车辆在路网中的分布相对均匀和分散。同时,在局部交叉口,不同方向的车辆数量基本一致,不存在排队拥堵。相反,在基准方法下,道路网络内的车辆分布是不均衡的。十字路口不同方向的车辆数量差异很大,一些方向出现拥堵排队。
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路线规划模型训练——状态空间. 在这里,我们分析了所提出的两种类型的观测信息对路线规划模型的影响。上图显示了不同观察信息设置下奖励值随学习步骤的变化曲线。结果表明,在我们的观测空间设置下,所提出的路线规划模型获得了更高、更稳定的奖励值曲线。没有一步观测信息或两步观测信息的模型性能显著下降。特别是,结果表明,一步观测信息发挥了更大的主导作用,而两步观测信息对获得更高的回报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本文提出的两种类型的观测信息对路线规划模型的性能有很大贡献。
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路线规划模型训练——奖励函数. 为了验证本文提出的基于背压的奖励函数的优越性,我们将其与基于行程时间的奖励函数进行了比较。基于行程时间的奖励是对路线决策的直接和绝对的性能评估。在这里,我们使用上述两种不同的奖励函数在相同的模拟环境中训练基于DRL的路线规划模型,其中训练期间车辆的到达率为400veh/(lane*h)。对于训练好的模型,我们在不同的到达率下对其进行了测试,结果如表II所示。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基于反压的奖励函数使基于多智能体DRL的路线规划模型具有更好的性能,尤其是更好的泛化性能。当测试环境与训练环境不一致时,我们的模型可以获得更好的性能。其中一个关键原因是基于反压的奖励函数是对路线决策进行相对评估。无论是在交通顺畅还是拥堵的情况下,如果模型选择了更好的路线,它都会得到积极的奖励。相反,在平稳和拥堵的交通中,出行时间变化很大,因此基于出行时间的奖励函数不能准确反映路由决策所带来的性能。因此,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基于背压的奖励函数有利于学习基于多智能体DRL的路由模型的期望性能,尤其是优异的泛化性能。
路线规划模型的性能. 我们将基于DRL的路线规划方法与基于Dijkstra的最短路线规划方法进行比较。在相同的交通需求下,我们分别部署了基于DRL的路线规划方法和基于Dijkstra的路线规划方法,并统计了车辆在相同路线上的行驶时间。结果如上图所示。结果表明,与基于Dijkstra的路线规划方法相比,所提出的基于DRL的路线规划方法在不同到达速率下可以实现更短的行程时间。随着到达率的增加,所提出的基于DRL的路线规划方法的性能优势变得更加显著,并且出行耗时缓慢增加。相反,在基于Dijkstra的路线规划方法下,出行耗时随着到达率的增加而显著增加。
下面为微观层的交叉口自适应协同驾驶方法的性能评估
蒙特卡洛树搜索的关键参数. 我们通过将w_{Pr}和η从0变为1来获得性能改进结果。结果表明,在大多数参数设置情况下,自适应协同驾驶算法具有显著的性能提高,缩短了车辆的平均行驶时间。其中,当w_{Pr}为0.8,η为0.4时,性能提高最高,提高了8.92%。因此,这种参数组合被用于本文中的其他实验。此外,结果还表明,当w_{Pr}设置得较大(例如,w_{Pr}=1)而η设置得较小(例如,η=0.0)时,性能会下降。原因是过度考虑了车道的上游驶入流量(本质上是交叉口的未来状态),而忽略了交叉口的当前状态,导致性能下降。因此,平衡考虑交叉口的当前和未来状态对交通系统的性能至关重要。
交叉口协同驾驶算法性能对比. 我们将本文提出的基于MCTS的自适应算法与原始的基于MCTS的算法进行比较,以验证其性能优势。在相同的上层路由模型和交通需求下,我们分别部署了原始算法和自适应算法,并计算了相同路线上车辆的行驶时间。结果如上图所示。平均行驶时间结果(图15(a))表明,在我们的自适应协同驾驶算法下,车辆实现了更短的平均行驶时间。同时,随着到达率的增加,所提出的自适应算法的优点变得更加显著。图15(b)显示了行程时间的分布。结果表明,自适应算法将行驶时间的分布向左移动,特别避免了一些车辆行驶时间过长的问题。因此,研究结果表明,自适应协同驾驶算法通过考虑车道在空间和时间域中的优先级,在效率和公平性方面显著提高了全网流量内的协同驾驶性能。
进一步研究自适应协同驾驶的效果. 最后,我们使用一个特定的场景来进一步研究自适应车道优先级如何提高全网交通中的协同驾驶性能。我们用不同的协同驾驶算法求解同一场景的通过顺序,如上图所示。在这种情况下,南北车道上的车辆数量明显多于其他方向。原始的基于MCTS的算法没有考虑不同方向的排队和交通流量,只考虑控制区内车辆的实时状态信息。因此,在求解出的通行顺序中,南北车道上的车辆具有较低的优先级,而车辆较少的车道上的车辆具有较高的优先级。相反,本文提出的自适应协同驾驶算法求解出南北车道上车辆具有更高优先级的通过顺序。结果表明,自适应算法通过考虑更宽时空范围的车辆数量和驶入交通流量信息,自适应地提高了车辆较多车道的优先级,从而为相应车道上的车辆分配了更高的优先级。
If you find our work is useful in your research, please consider citing:
@ARTICLE{10221733,
author={Zhang, Jiawei and Ge, Jingwei and Li, Shu and Li, Shen and Li, Li},
journal={IEEE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Vehicles},
title={A Bi-level Network-wide Cooperative Driving Approach Including Deep Reinforcement Learning-based Routing},
year={2023},
volume={},
number={},
pages={1-17},
doi={10.1109/TIV.2023.3305818}
}